相关资讯

表决完毕,中方高票当选理事国,近190国参选,美国也迎来新身份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1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89

2025年9月,联合国大会选举表面上看似平淡,但却引发了全球近190个成员国的关注。在国际民航组织第42届大会上,中国成功连任一类理事国,这是中国第八次获得这一位置。与此同时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、开发计划署等多个国际组织也在加快向中国“落户”的步伐。

而另一边,美国则迎来了“新身份”——不再是那个自诩为“世界警察”的超级大国,而是被中国公开邀请成为“朋友和伙伴”的合作对象。这场原本程序化的选举,背后却隐藏着全球治理格局的微妙变化。

在国际民航领域,选票绝非只是形式,尤其是在全球航空网络紧密合作的今天。2025年,中国以压倒性票数连任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,这不仅仅是惯例,更是全球共识。一类理事国的门槛极高,只有那些在全球航空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才能获得。中国能够持续胜选,背后有着强有力的民航成绩单作为支撑。

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,2024年中国航空旅客运输量达到7.3亿人次,稳居全球前列,并且对全球航空运输的增长贡献率超过20%。这不仅仅代表着“人多”,更意味着“飞得远、飞得稳、飞得快”。从高原机场建设到国产大飞机C919的成功运营,中国民航的每一步都在缩小与传统强国之间的差距,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“领跑”。

展开剩余80%

然而,支持中国的并不仅仅是这些数字背后的实力,更多的是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态度。在过去的几年里,中国在国际民航组织内推动的“绿色航线计划”和“亚太航线互联互通倡议”都受到了广泛欢迎。特别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,帮助许多非洲和小岛国实现了航空业的发展,成为它们“飞得更高、飞得更安全”的重要支撑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选举的背景并不轻松。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、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,国际组织的选票变得更为敏感。中国能够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高票连任,背后是一场“信任投票”,这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靠空洞的口号,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贡献赢得的。

除了选票,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联合国下属机构的“东移”。过去,国际组织的总部几乎都集中在欧美国家,如纽约、日内瓦和巴黎。然而,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开始在中国设立机构,并且不仅仅是设立一个办公室,而是设立核心机构。今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,成为该组织在欧美之外的第一个全球性一类中心,这标志着中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。

中国能够吸引这些国际机构的原因并不复杂。当前中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投入巨大,且成效显著。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)人才输出国之一,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总数位居全球第一。背后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崛起,以及产业升级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。

不仅是教科文组织,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在今年与中国商务部签署了意向声明,计划在上海设立“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”。这个中心的目标是借助中国在新能源、数字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等领域的经验,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,尤其是非洲、东南亚和拉美地区的国家,推动可持续发展。

这些国际机构的“迁移”看似是地理位置的变化,实则是全球治理重心的东移。这一变化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与自主性增强而逐步形成的趋势。中国恰好成为了承接这一变化的最佳平台,因其拥有最完备的资源和最稳固的平台。

在国际话语权方面,许多人仍然习惯性地认为“谁的声音大,谁就有话语权”。但现在看来,能够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、搭建更有效平台的国家,才更有资格制定国际标准。中国并非要去抢占他国的位置,而是在努力为世界创造更多新的合作空间。

选票、机构、平台只是表象,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关系这一“压轴戏”。就在中国成功连任的同一周,中方在与美国友好团体的会谈中提出:“中美应当成为伙伴和朋友”。这句话看似外交辞令,但放在过去几年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背景下,却具有重要意义。

过去几年,中美关系的关键词是“脱钩”“对抗”“遏制”和“围堵”,充满火药味。然而,2025年以来,局势似乎悄然发生了变化。从高层互动到学术交流,从经贸复谈到移民协调,两国似乎在试图重新定义彼此的关系。

中方此次明确提出“伙伴和朋友”,其实是为美国“留台阶”。中国始终强调不结盟、不对抗、不输出意识形态,并不谋求成为“世界老大”。简单来说,中国的目标并非“打败美国”,而是把自身的事情做好。但如果美国固守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甚至敌人的立场,那么合作空间就会越来越小。

这一点也涉及到一个现实问题:美国是否仍具备塑造国际秩序的“信用”?20年前,美国的“民主灯塔”能够吸引一部分国家,但如今,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质疑美国是否仍能代表“普世价值”。而中国提出的“共商共建共享”理念,虽然没有华丽的口号,却更具实际性和接地气的魅力。

从这一角度看,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,已经不仅仅是“参与者”,更是“规则的共同建设者”。至于美国,是否愿意接受这一变化中的世界,是否愿意在新的全球秩序中扮演“合作方”而非“主导者”,不仅是中美之间的命题,更是全球未来走向的关键。

这场看似平常的联合国选举,实际上是全球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。中国的高票当选并非偶然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;美国迎来的“新身份”也不是被动的,而是主动选择的。无论是分化还是合作,谁能把握机会重新塑造全球认知,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。

发布于:天津市